辛亥革命结局再认识
王水兴
[摘要]:在即将迎来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认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窃以为,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层面,辛亥革命都应当算得上一次成功的革命。从辛亥革命直接目的上讲,它在中国实现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目的。从外在的形式到实质的内容辛亥革命都不应该算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资本主义
现行的历史教材和文章中,大都认为辛亥革命仅赶跑了一位清朝皇帝,并没彻底反帝反封,最终仍使中国停留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因此这次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我认为判断一次革命的成败与否,并不是看其功效到底多大,而应从其革命的目的是否实现来看。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在中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它的这一目的,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它都基本达到了、实现了。因此,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应该是胜利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看法。
(一)
一百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仅只赶走了一位清朝皇帝,它是推翻了在中国根深蒂固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是结束了在中国达二千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从此,中国开始了起码的形式上的民主制度,中国人民懂得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概念。这一共和制度不仅对中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且也给亚洲人民带来了解放,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首先,我们从形式上看。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民主自由形式。它采用民主选举的形式选举民国大总统,承认了国内各个民主党派,使其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设立了参议院,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之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拥有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在国家政治机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其选举或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其批准方可实施。除了这些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法规外,资产阶级还制定了一系列反映其思想,促进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在选举形式上,据统计,在1912年全国大选中,登记选民近42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这似乎很有限。然而,让我们看看1908年的君主立宪后清政府进行的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吧,选举权者仅占总人口的0.4%,两者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民主形式方面的巨大进步了。
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经在形式上达到了其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人们有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民主共和国已建立,观念已深入人心。虽在此后,也曾出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闹剧,但它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民主共和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这说明形式上,革命胜利了,成功了。
(二)
辛亥革命不只形式上建立共和国,而且在实质上,资产阶级掌握了部分政权,制定了反映资产阶级思想、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也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意识上,打破了以往封建流毒意识,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开放意识深入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极大发展,这些都达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取得了胜利。下面,我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来阐述其成功性。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不仅形式上掌握了国家政权,而且在实际上也掌握了部分政权。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很多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商界人士都参予了政府的各个军政机构,担任了要职。如上海光复后,商界人士李平书、沈缦云、王一亭、朱葆三、郁屏翰等都分别出任沪军政府民政总长、财政总长、家商交通部长的职务。在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仍有陈其美、周学煦、张骞等担任工商总长、财务总长等职,掌握了部分国家权力。资产阶级在其掌权的过程中还颁布了一些列反映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如《临时约法》、《商尺通利》、《农商总法》等。有关资产阶级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都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掌握了政权,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上,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使民主共和国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据当时农商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两年设厂数1910年为986家,1911年787家,到1912年增加到1504家,1913年为1378家,1914年为1123家。这一统计充分说明革命后,我国出现了一个设厂投资高潮。除了新设立工厂外,有许多原来未能与外货竞争处于歇业或经济困难的工厂,这时也多恢复开工。例如,宁波电灯厂、正太火柴公司、通久源纱场窥而不动已近一年或数年,1912—1913年均先后复业,业务蒸蒸日上,通久源纱场还兼开夜工,有不少企业还获得了很大的扩展。如有名的荣氏集团,在辛亥革命前仅设有茂新粉厂、振新纱厂两个厂,而且茂新受外粉竞销,颇多亏折,振新亦因资金周转失灵在1911年一度停工。辛亥革命后,形式顿转,营业渐臻佳境,茂新获利十二万八千两,振新也转亏为盈,并于1912—1914年先后增设福新一、二、三厂。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大地发展。
据严中平等人统计,革命后资本投资总额大增,到1920年新增资本总额达1.6万亿元,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以前50年间投资的总和。1913年民族资本占农业总值为11%,1918年为18%,并且这一水平一直维持到1949年革命后。1914—1920年更是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黄金时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大发展,不仅为新民主共和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且也说明革命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目的也基本实现。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制度、思想文化的改革。中国资产阶级大力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方式,他们建立新式学校,实行新式教育,并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科学技术,积极实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教育体制,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那时,报馆、杂志社、书店设立颇多,出版印刷工业也随之有兴旺之势,中华书局印刷所的诞生就是辛亥革命的产物。1912年中华书局开业以后,“各省函电纷驰,门前顾客做索,供不应求,竭力应付,基础于是乎立”。教育、文化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得以解放,促进了人们思想上的深刻变化。通过这样的宣传,人们的参政意识也由一条涓涓细流变成一股世俗浪潮。在封建社会,一般民众教师“不在其位,禁谋其政”。人们根本不谈政治,而在辛亥革命后,人们以谈论革命为时髦,甚至象“阿Q”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存革命,中山装、短发、天足、话剧、西医、白话等逐渐为国民所接受,这在有着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遗毒的中国是多么不容易,又是一次多么伟大的思想胜利。随着文化信息的发展,各种新观念已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纳,甚至渗透到各个阶层。我们试从民初的报纸发行量及白朗起义来作一比较。据统计,民国初年全国报馆总数达500家,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一份报纸,且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或私人议论,几乎连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革命后,虽有“阿Q”及“风波”中不明革命真相者,但也有白朗那种具有民主主义特色思想的农民。1912—1914年,白朗起义一反历史上几千年农民愚昧性的起义常态,不再认为起义就是当皇帝,不再称王封侯,而称“公民讨贼军”。白朗自称大都督,提出“逐走袁世凯,建立完美政府”的口号。农民军以“公民”命名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反对封建帝制,这不正说明辛亥革命在思想上已彻底深入人心了吗?
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达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目的,我们怎能因其不彻底性,因留有封建遗毒,就否定它的成功性呢?试看世界上又有哪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完全彻底的呢?我们不也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吗?可它都保留了一个君主至现在,为何我们单对辛亥革命要求如此之高呢?下面我将对以往偏颇观点提一点不同看法。
(三)
以往认为辛亥革命导致了军阀混乱,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其实,军阀混战是军阀封建性所决定的,中国分裂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劣根所决定的。我国历史上不也出现了三国鼎立、五代十国的分裂割剧局面吗?那又是什么革命造成的呢?至于封建遗毒,我们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这么多年,也不能完全肃清,我们也仍存在宗派等地方小势力,又怎能因其存在说革命是失败的呢?
辛亥革命也有其彻底地反帝反封的一面。它一方面建立民主共和国各个方面。一面又严厉打击封建制度,这在第二部分已作了说明。至于反帝,孙中山先生有其一套反帝理论,只不过他是在逐渐实行。在革命后,民国声明自革命后各帝国与中国所订的屈辱条约,一概不予以承认。也正是由于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有其一套反帝外交政策,才导致帝国主义对其破坏、扼杀。
孙中山等待的三民主义也已基本实现。他的民族主义,驱除鞑虏,反对满洲贵族,恢复中华,无疑达到了。他的民权主义,第一次把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引入中国,在中国建立共和制,中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人们获得了一定民主自由,从这一点来说,民权主义也基本实现。从民生主义看,革命推动了振兴实业热潮的出现,为资产阶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至于农民问题,则因为其本身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有其缺陷性,不可能彻底解决,况且大多资产阶级革命,农民问题都未很好解决。从实现三民主义革命的目标看我们也不能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达到了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它取得了伟大成功。至于不彻底性,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我们又怎能用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用完全胜利、用彻底清除的标准去衡量它呢?
参考文献:
[1]农商部编:《农商法规》北京:和济印书局,1925年
[2]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农商部统计报告》,第365页,中华书局1918年
[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1—5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4]黄逸平:《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57-17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