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王水兴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提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阵地,要承担引领生态文明风尚、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的高尚责任。把高校建设成低碳生产、绿色环境、生态文明的社会示范区域,发挥高校的绿色文明理念的导向作用,低碳技术和知识支撑作用,节能减排的示范作用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保障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1]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无论是社会物质、精神、政治等领域,还是人的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生态文明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都还是需要在理论上继续深入研究的文明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就是在此背景下成为国家的区域战略安排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要先行,担负起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的任务高校责无旁贷。
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集中了大批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始终关注人类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质上是生态建设、低碳经济建设、绿色文明建设,对中国和世界来讲,我们都在探索一条新路,高校理论界和学术界作为时代的精神文化生产者,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自觉围绕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
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观念和意识教育纳入高校育人机制,为经济区建设提供生态人才保障
要实现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目标必须从教育入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引擎,“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2]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在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等领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无疑会成为大量人才的集聚区,高校要把培养“生态人”作为自身重要的责任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重要阵地,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切实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专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教育是基础性工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和智力优势,及时启动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主体,必须自觉把培养“生态人”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既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可以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课程资源、有效途径和教育形式,形成完善、高效、不断创新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引导和帮助广大教职员工养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做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宣传者、参与者、促进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忠诚实践者和模范示范者。教会学生获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培育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可以充分发挥学科课程渗透的主渠道作用。要研究制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计划,以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构建成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地方课程。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教育资源,积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课程中,坚持将课堂教学渗透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各门学科的课程实施,逐步实现生态教育的任务与目标。可以鼓励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和渗透点,科学确定渗透量,注意渗透的适度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渗透生态文明知识、理念。
高校可以发挥学生社会实践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围绕生态文明的热点问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身边的现实生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与社区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开始,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利用每年的中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班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教育途径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和促进“两型社会”形成的管理机制体制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低碳减排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前提,利用好生态资源是关键,发展好生态经济一体化是重点。”[4]核心问题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污染大气的的有害物的排放量。①因此,大规模开展经济社会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和开发,在社会大规模推广和运用最新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高等院校集中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可以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的问题,集中科研队伍,开展科研攻关。可以从温室气体和污染大气的的有害物的产生和优化利用各环节加强技术研究,根据角度和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同,组织各类型技术专家分别开展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研究。②能源、水电、环境、电气、计算机、软件、物理、化学、数学、生命、交通、农业等各理工科院系可以开展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替代高能碳能源技术、环保产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监管智能化监测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的研究;教育、法律、艺术、政治、经济、管理、历史等文法院系可以开展生态经济社会政策研究、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政府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开展低碳绿色理论宣传和公民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宣传活动。③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变革也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管理方式、消费行为和思维方式变革。需要集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才进行思维再造和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方式革命,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绿色校园建设经验,根据合作共享共赢原则,配合政府部门实施绿色社区(机关)建设,通过师生员工的结对支援服务方式把建设绿色校园的技术经验发展到各个居民社区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努力实现低碳技术、绿色政策、生态观念全社会覆盖、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覆盖。
四、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社会示范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社会的事业,是需要广大公众广泛积极参与的事业。高等院校人居高密度、高智力,对社会辐射影响力巨大,创建绿色校园,实现节能降耗是高校自身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迎接低碳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就现实而言,我国高校既有的管理体制和后勤管理模式还不能有效制约高校水、电、气的消费随意性问题,只有少数高校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社会责任。④高校的绿色行动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和潜力可挖。
高校可以通过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工作,改进教育评估体系,降低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不断解决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着力打造对环境友好、与社区互相开放、师生具有较高生态文明意识和整体观念的生态文明学校。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发挥文明校园建设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带动作用。通过积极植绿护绿,美化校园,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整洁,环境育人成效更加明显。要积极开展以“节能环保 共建文明”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要充分发挥教育网络优势,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手段多样化、教育趣味性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以结合每年的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积极普及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要将生态文明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要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校园和谐,以校园和谐带动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生态文明与校园和谐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要鼓励和扶持成立一批宣传低碳经济的学生社团。主要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和“低碳校园”进行宣传,对低碳生活方式进行宣传实践,营造一种低碳理论学习和宣传氛围。
高校主要是生活单位而非生产单位,高校社区的排放主要是生活中的燃烧煤等燃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教师和学生社区要加强用水、用电日常管理,积极推行节能新技术的运用和节能项目改造,实现智能化后勤管理。可以广泛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降耗设备在高校实现低碳排放的生活模式,可以在开水房、澡堂、食堂等应用一些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的清洁技术,引导学校实现绿色发展。[5]可以开展班级、寝室、楼栋、社区的“碳抵消”自我测评,开展绿色共建,建立节能减排示范和推广机制,为“低碳社会”提供良好的示范。
严肃审视当今人类面临的气候、环境等事关人类命运和未来发展的问题,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6]建设生态社会,实现生态文明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社会的未来系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是教育的灵魂。绿色教育正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等院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可以担负起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的重任。
注释:
[①]杜祥琬.和大学生谈绿色低碳能源战略[N].中国教育报,2010-4-5(7)
②苏振锋.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9)
③田伟、宋丁伟.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N].人民日报2010-3-18(7)
④杨晨光.全国人大代表王武建议:高校应为“低碳”建设作示范[N].中国教育报2010-3-7(2)
参考文献:
[1]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学习时报,2006-9-27(1).
[2]刘建林、任江华、 吴齐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0595189.html
[3]张兵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人”理论思考[J].半月谈2010年第2期,第59页。
[4]王平俭.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几点思考[EB/OL], http://www.jiangxi.gov.cn/xgwt/yjsk/200806/t20080619_24850.htm
[5]杨晨光.全国人大代表王武建议:高校应为“低碳”建设作示范[N].中国教育报2010-3-7(2).
[6]罗伊·莫里森.走向生态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5(13)。
Remarks on the college effects on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in the Poyang lake
Shuixing Wang
(The mathmatics and information college,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Abstract: The college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vergency of the intellect and elites make themselves to be the demonstrationplot of the low carbon production, the green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y culture in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in the Poyang lake. It has an important actu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in the Poyang lake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ways: creating the green low-carbon campus, palying the guiding role in the green concept, the surport for the low-carbon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Key Words: the colleges; th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in the Poyang lake; green; the low carbon
[